通過大同煤礦集團新總部建設工地的公路邊,矗立著一棟棟密布風霜的老房子,曾經恢弘的建筑如今成為穿堂風肆意游蕩的天堂。本來遠離城市工業(yè)體系的移民們,將過去幾十年的悲情與
困頓銘刻在擁擠不堪的街道上。
把他們帶到這里來的,不僅僅是幾公里之外的煤礦、機器和生產模式,更是一套價值觀念和一種經濟模式。
至今仍然不敢讓自己真名出現(xiàn)在報紙上的王正興,每天面對的都是這樣的生活。他試圖改變,但發(fā)現(xiàn)無從著手,他渴望突圍,但發(fā)現(xiàn)除了煤炭自己缺少立足的支點。
他將自己的困惑融會于一本小冊子上。因為觀點尖銳的緣故,這個冊子只能在煤礦系統(tǒng)內私下流傳。在這個用半月寫成的、名為《山西困局》的冊子里,王正興希望山西能夠從一個“弱國家對強社會”的狀態(tài)過渡到“強國家對強社會”的理想狀態(tài)。
他確信,山西已經從一個依靠政府調控進行變革的時代過渡到利用勇氣在技術層面重構秩序的時代。
形成這個觀點,王正興說用了自己十年時間。
“地上服務地下”之困
在地球上似乎再也找不到與山西相像的省份。這個龐大的經濟體依賴黃河而立,因為它的母體是著名的山西煤田,所以被稱為資源型省份。
但它最大的敵人也是煤炭,因為煤田總有衰竭的時候。
學者張蓮蓮說,20多年來,山西依托煤炭資源優(yōu)勢,采取非均衡發(fā)展戰(zhàn)略,使山西成為全國最大的煤炭生產基地。數(shù)據說,該省累計煤炭外調量為50億噸左右(1979-2003年),晉煤外調量占到全國同期省際間調運量的80%左右。
然而,隨著山西能源生產規(guī)模逐步提升,區(qū)域經濟實力在全國的位次卻逐年下降,此結果出人意料。
據資料顯示,從1978年到1998年的21年中,山西的綜合經濟實力由全國第16位一路下滑到第26位,平均兩年落后一位。更為突出的是,這里的城鎮(zhèn)居民收入長期滯后,1980年排位第23,1998年排到第29。1999年,2000年則連續(xù)2年全國倒數(shù)第一。即使在2002年山西經濟奇跡般地出現(xiàn)“拐點”,但也僅排在全國第27位。
她認為,山西能源企業(yè)生產過程中的不經濟性導致價值外逸,是引發(fā)上述結果的重要因素。價值流失隨能源產品輸出同步,是主要原因。
于是有學者說,如果沒有煤炭,山西可以活得更好。告別天生的資本,山西或許會有更多的活法,就像其他沒有資源的省份一樣可以成為經濟重心一樣,畢竟晉商的輝煌告訴世人,山西人從不缺少經濟的基因。
但這個假設從來就沒有成立過。因煤而生就是山西的宿命。
一個公認的觀點是,山西立省的根本就是“地上服務地下”,即省份的功能定位必須服從于
煤田的生產建設。
直到今天,煤炭仍然是山西省的命脈。作為山西最大的支柱產業(yè),煤炭工業(yè)的起伏與山西經濟基本上呈現(xiàn)同向波動態(tài)勢。煤炭工業(yè)增加值占全省工業(yè)總量的比重,最低年為27%,最高年為36%。再加上與煤緊密相關的煤炭轉化和高耗能工業(yè),煤在山西經濟中的分量顯而易見。但是,單一的煤農二元經濟結構不可能支撐一個省份的持續(xù)發(fā)展,煤枯城衰的命運最終將不可避免。
于是從1990年代起,關于山西的發(fā)展方向問題,就一直存在爭論。在不確定的環(huán)境中向前推進,山西從來沒有轉型的勇氣和動力。
有一種觀點在山西廣為流傳:山西今日的貧窮源自多年來向國家做了太多無私的奉獻。從數(shù)據上看,山西煤炭儲量在2000億噸,全省118個縣中94個地下有煤,共有大小煤礦4760多個,其中鄉(xiāng)鎮(zhèn)煤礦3771個。2002年全省共產煤近4億噸,占全國的30%;外調量2.7億噸,占省際煤炭外調總量的70%;出口4330萬噸,占全國煤炭出口的50%。無論從哪個方面講,山西煤炭都可以說在中國能源市場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但資源大省帶來的不全都是榮耀。從上到下幾十年來國家給山西的定義都是“能源基地”。潛臺詞是,全省所有的項目投資都向能源傾斜,其他的甚至可以忽略。由于煤炭工業(yè)的單一發(fā)展,給山西經濟發(fā)展帶來多方面的隱患,特別是造成產業(yè)結構的嚴重失調。如該省輕重工業(yè)的產值比,1980年時僅為28.7:71.3,而到2001年這一比例卻進一步發(fā)展到15.26:84.74。
這被視為一種犧牲:在滿足了國家的需求后,山西發(fā)現(xiàn)自己所有的產業(yè)都和煤緊密相關,甚至說山西省就是煤炭的配套項目也不為過。因為自身經濟結構的畸形,山西長期低價輸出能源產品,又只能高價買進消費品(輕紡工業(yè)消費品60%以上需要從外省調入),使山西蒙受了嚴重的雙向價值流失。
數(shù)據統(tǒng)計,僅1980到1988年9年間流失金額就達654億元,年均流失72億元以上。而能源基地20年損耗價值僅考慮經濟損耗、環(huán)境損耗兩項,年均損耗價值量為156.9225億元,損耗總價值量為3138.45億元,相當于1949-2000年山西預算內財政收入總合1371.069億元的2.29倍。
問題的癥結在于,總有一天,煤炭的資源將會耗盡。那曾經榮耀的城市,留下來的將是一群不知如何轉業(yè)的技工和被龐大的礦業(yè)社會榨取一百多年而幾近荒廢的土地。
正如王正興在他的小冊子里面提到的,榮耀過后,山西只能坐以待斃。